李傳印
   春秋就有了色賄。郭山澤/漫畫
  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社會一個重要轉型時期,也是官員貪賄風氣較盛行的時代。同時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,各顯神通,其中賄賂成為各諸侯國經常使用的政治手段。
  據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載,魯國自宣公以後,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。昭公初年,三桓瓜分了魯君的軍權。孔子曾對季氏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。孔子仕魯,齊國驚懼,恐魯強而兼併自己,遂採大臣黎之計,以美女歌伎八十名、駿馬一百二十匹賄賂季桓子。季桓子受齊女樂,三日不聽政。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,遂帶領顏回、子路、子貢、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“父母之邦”,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。
  伯嚭是春秋晚期人,出身於楚國一個貴族家庭,後因家難逃仕於吳,得到吳王寵信,屢有升遷,直至宰輔。伯嚭為人,好大喜功,貪財好色,為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,內殘忠臣,外通敵國,使吳國在擁有優勢條件下,喪失有利時機,大敗於越,逐漸走向衰亡。勾踐滅吳後,伯嚭被越王勾踐誅殺,其罪名是“不忠於其君,而外受重賂,與己比周也”(《史記》捲六十六《伍子胥列傳》)。
  關於其貪,《國語·越語上》記載勾踐被困於會稽山,無以自保,只好“飾美女八人,納之太宰?”。《史記》對伯嚭貪賄害國的行為及其醜惡形象有進一步的論述,司馬遷在《越王勾踐世家》、《伍子胥列傳》、《仲尼弟子列傳》等不同篇章中有多次鋪陳敘述。越王勾踐在即將慘敗、求和不成之際,聽從大夫文種的建議,在內宮挑選美女八名,連同白璧二十雙,黃金萬兩行賄伯嚭——此人作為吳國重臣,為了一己私利,不僅不規諫吳王的過錯,反而不斷站在越國的立場上為越國說話,在司馬遷看來,這是有違君臣之道的。
  司馬遷在《伍子胥列傳》中還詳細記載了伯嚭是如何中傷伍子胥的:伍子胥強硬凶暴,猜忌狠毒,恐怕會釀成大禍。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,伍子胥認為不行,但大王終於進攻齊國並取得重大勝利。伍子胥因為自己的計策沒被採用而感到羞恥,竟反而怨恨。現在大王要再次進攻齊國,伍子胥強行勸諫,敗壞毀謗大王的事業,只不過是希望吳國失敗來證明自己的高明罷了。如今伍子胥的勸諫未被採納,因此裝病推辭不隨大王出征。大王不能不有所戒備,這要興起禍端是不難的。況且我派人暗中察看他,他出使齊國時竟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。他作為臣下,在國內不得志,在國外依靠諸侯,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,如今不被任用,常常鬱悶埋怨,請大王早日防備……
  這段話鮮明表現了其心機之深,用意之毒。其實伍子胥的托子於齊臣鮑牧,只是為了保全子嗣,並沒有任何通敵圖謀。可怕的是,受賄者向夫差推論伍子胥有可能謀反,更容易打動夫差。本來對伍子胥就存有不滿的夫差信以為真,賜死了伍子胥。伍子胥死後不久,吳國即被越王勾踐滅亡。貪欲誤國,竟至於此。
  《說苑·政理篇》記載,晏子受齊景公之命治理東阿,上任伊始,便實地調查,瞭解民情,制訂方案,親自指揮修築道路,開墾荒地,維護社會治安,凈化民俗民風,懲治懶人惡人,處事不卑不亢。經過三年的精心治理,東阿出現“屬托不行,貨賂不至”,社會安定、百姓樂業的局面。而此時,許多“佞人”四處告狀,狀告晏子治理不力,沒有政績,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。晏子第二次治阿,不修路,不理事,不懲治懶人惡人,決獄斷案袒護豪強,“屬托行,貨賂至”,但贊譽之聲卻傳遍了全國。晏子前後治阿不同行動和效果雖然帶有黑色幽默的味道,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齊國賄賂之風盛行的歷史事實。
  賄賂在《左傳》中俯拾即是,其運用在外交目的上大致有四種情況:首先是大國向小國索賄。《左傳·桓公十三年》載:“宋多責賂於鄭,鄭不堪命,故以紀、魯及齊與宋、衛、燕戰。”《莊公二十八年》載:“春,齊侯伐衛。戰,敗衛師。數之以王命,取賂而還。”
  其次是小國向大國行賄求全。《左傳·宣公十四年》記載了孟獻子的一段話:“臣聞小國之免於大國也,聘而獻物,於是有庭實旅百;朝而獻功,於是有容貌採章,嘉淑而有加貨,謀其不免也。誅而薦賄,則無及也。”《襄公二十五年》又記載,鄭國伐陳,一舉攻進了陳國的都城,陳哀公只得向鄭國賄賂宗器,鄭國接受賄賂後,子產便歸還了戰俘和所占領的土地。
  第三是國與國之間運用賄賂達到其特殊的政治軍事目的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記載了晉楚城濮之戰中,晉國採用大將先軫的計謀,成功地用賄賂實現了外交戰略。先軫看到晉楚大戰在即,齊、秦作壁上觀,對晉十分不利,於是提議讓被楚圍困的宋國去賄賂秦和齊,要求齊、秦幫助出兵抵抗楚國大軍。晉許諾在打敗楚國後,把楚和曹、衛兩個小國的土地分割一部分給宋國以作為宋國賄賂齊、秦的補償。果然齊、秦在接受了宋國的賄賂後,出面勸說楚國解宋國之圍。楚國拒絕其調解,齊、秦大失面子,從而毫不猶豫地站到了晉國一邊。先軫的這個計謀,後來成為外交上的一種戰略——喜賂怒頑。
  還有就是在諸侯會盟時,利用賄賂協調政治關係,如《左傳·宣公元年》載:“夏,季文子如齊,納賂以請會。”
  有行賄者,就有受賄者。春秋戰國時期貪賄成風,各諸侯國都有一批貪得無厭的人。楚國令尹子常“賄而信讒”(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),他曾經聽信讒言,滅郤氏等三族,逼伯氏逃亡。他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,就想占為己有。《左傳·定公三年》載,子常看到蔡侯的玉佩和裘袍、唐成公的肅爽馬就動了邪念,強索不成,居然就利用權勢把前來朝見的蔡侯和唐成公拘禁起來,簡直是仗勢搶奪。這種明目張膽的索賄行為,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是個別現象。
  (供稿:中國社會科學院“中國曆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”課題組,課題主持人:卜憲群)  (原標題:晏子的黑色幽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f22gfuf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